创伤后心理障碍症
骨科副护士长 杨明寰
《大厂县医院院报》 本期发行日期:2014年12月1日 点击:1045次
骨科近日收住了一位因车祸导致右下肢截肢的患者,该患者术后情绪烦躁、易怒,不配合治疗,这让我们认识了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这一心理疾病。
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指人在遭遇或对抗重大压力后,其心理状态产生的后遗症。这些经历包括生命遭到威胁、严重物理性伤害、身体或心灵上的胁迫。有时候被称之为创伤后压力反应,以强调这个现象是经历创伤后所产生的结果,而非患者心理状态原本就有问题。它又叫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指对创伤等严重应激因素的一种异常的精神反应,是一种延迟性、持续性的心身疾病,是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心理障碍,是一种创伤后心理失平衡状态。
临床表现主要是:
1、再体验:即个体会产生闯入性的创伤情境再现,而且再现的内容非常清晰、具体。尤其生活中与创伤可能产生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可能引起个体对创伤情境的再体验。并且这种体验会给个体带来极大的痛苦,并有可能进一步恶化,产生一些PTSD相关的共病(如焦虑、恐惧、自责、失望、抱怨等)。
2、回避反应:出于对再体验的痛苦,个体会主动回避一些可能引发创伤体验的事、物。这种回避反应一方面对个体是一种保护机制,但另一方面也会延缓个体PTSD相关障碍的复原。
3、高警觉:就是对许多小的细节事件都引起比较强烈的反应。进一步还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激惹性增高及焦虑情绪等。
(1)精神创伤性情境在患者的思维与记忆中反复地、不由自主地涌现,闯入意识中萦绕不去,梦境中亦经常出现。有时会出现“重演”性发作,再度恍如身临险境,出现错觉、幻觉、意识分离性障碍等。有时发生“触景生情”式的精神痛苦。
(2)与此完全相反,个别患者对创伤性情境出现心因性遗忘,经历的事件被排除于记忆之外,即使经过提醒亦予以否认。
(3)对周围环境普通刺激反应迟钝,情感麻木,社会性退缩。对以往爱好失去兴趣,疏远周围人物,尽量避免接触与创伤情境有关的人和事。对前途感到渺茫,失望,抑郁心境占优势。
(4)患者可持续表现警觉性与激惹性增高,易激惹或发脾气,易受惊,过分警惕,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病程持续一月以上,可长达数月或数年,症状严重程度有波动性,多年之后仍可触景生情,出现应激性体验。
治疗措施:
1、心理治疗。对于PTSD初期,主要采用危机干预的原则和技术,侧重提供支持,帮助患者提高心理应对技能,表达和宣泄相关的情感。及时治疗对良好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慢性和迟发性PTSD的心理治疗中,除了特殊的心理治疗技术外,为患者争取最大的社会和心理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家属和同事的理解,可以为患者获得最大的心理空间。
2、药物治疗。抗抑郁药物是治疗各个时期PTSD最常见的选择,并且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其他药物则可包括抗焦虑药物、镇静剂、锂盐等。
3、心理治疗合并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结合药物治疗的方法比两种方法单用的效果更佳。根据有关经验,前期应采用支持和解释心理治疗,让个案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下,能宣泄害怕、生气、哀恸等情绪。给予情绪支持与鼓励情绪宣泄,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主要是获得患者对于服用药物的理解和接受。在药物取得一定疗效的基础上,进行认知心理治疗,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医务人员应本着医者仁心的态度,对出现烦躁焦虑的患者给予更多的理解与耐心,悉心安抚,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早日康复。
骨科近日收住了一位因车祸导致右下肢截肢的患者,该患者术后情绪烦躁、易怒,不配合治疗,这让我们认识了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这一心理疾病。
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指人在遭遇或对抗重大压力后,其心理状态产生的后遗症。这些经历包括生命遭到威胁、严重物理性伤害、身体或心灵上的胁迫。有时候被称之为创伤后压力反应,以强调这个现象是经历创伤后所产生的结果,而非患者心理状态原本就有问题。它又叫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指对创伤等严重应激因素的一种异常的精神反应,是一种延迟性、持续性的心身疾病,是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心理障碍,是一种创伤后心理失平衡状态。
临床表现主要是:
1、再体验:即个体会产生闯入性的创伤情境再现,而且再现的内容非常清晰、具体。尤其生活中与创伤可能产生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可能引起个体对创伤情境的再体验。并且这种体验会给个体带来极大的痛苦,并有可能进一步恶化,产生一些PTSD相关的共病(如焦虑、恐惧、自责、失望、抱怨等)。
2、回避反应:出于对再体验的痛苦,个体会主动回避一些可能引发创伤体验的事、物。这种回避反应一方面对个体是一种保护机制,但另一方面也会延缓个体PTSD相关障碍的复原。
3、高警觉:就是对许多小的细节事件都引起比较强烈的反应。进一步还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激惹性增高及焦虑情绪等。
(1)精神创伤性情境在患者的思维与记忆中反复地、不由自主地涌现,闯入意识中萦绕不去,梦境中亦经常出现。有时会出现“重演”性发作,再度恍如身临险境,出现错觉、幻觉、意识分离性障碍等。有时发生“触景生情”式的精神痛苦。
(2)与此完全相反,个别患者对创伤性情境出现心因性遗忘,经历的事件被排除于记忆之外,即使经过提醒亦予以否认。
(3)对周围环境普通刺激反应迟钝,情感麻木,社会性退缩。对以往爱好失去兴趣,疏远周围人物,尽量避免接触与创伤情境有关的人和事。对前途感到渺茫,失望,抑郁心境占优势。
(4)患者可持续表现警觉性与激惹性增高,易激惹或发脾气,易受惊,过分警惕,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病程持续一月以上,可长达数月或数年,症状严重程度有波动性,多年之后仍可触景生情,出现应激性体验。
治疗措施:
1、心理治疗。对于PTSD初期,主要采用危机干预的原则和技术,侧重提供支持,帮助患者提高心理应对技能,表达和宣泄相关的情感。及时治疗对良好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慢性和迟发性PTSD的心理治疗中,除了特殊的心理治疗技术外,为患者争取最大的社会和心理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家属和同事的理解,可以为患者获得最大的心理空间。
2、药物治疗。抗抑郁药物是治疗各个时期PTSD最常见的选择,并且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其他药物则可包括抗焦虑药物、镇静剂、锂盐等。
3、心理治疗合并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结合药物治疗的方法比两种方法单用的效果更佳。根据有关经验,前期应采用支持和解释心理治疗,让个案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下,能宣泄害怕、生气、哀恸等情绪。给予情绪支持与鼓励情绪宣泄,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主要是获得患者对于服用药物的理解和接受。在药物取得一定疗效的基础上,进行认知心理治疗,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医务人员应本着医者仁心的态度,对出现烦躁焦虑的患者给予更多的理解与耐心,悉心安抚,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