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届县委以来,我县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从县情实际出发,积极推进后发地区科学发展的探索和实践,焕发了少而顾全局、小而禀大义、弱而敢图强的“大厂精神”,走出了富于特色、富有成效、富裕百姓的“大厂路子”,创造了资源加快聚集、经济高速增长、整体开放开发的“大厂现象”,树立了事业全面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和睦的“大厂形象”。全县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由2005年的4.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80亿元,年均递增75.5%;同期年财政收入由1亿元增加到5.8亿元,年均递增42.3%;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由9473元增加到2093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981元增加到7696元,年均递增分别为17.2%和9.1%。2009年,县域综合实力跻身河北省20强,主要经济指标人均水平进入全国民族自治县(旗)前10名。同年,县政府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今年6月份,全国民族自治县(旗)科学发展经验交流会在我县成功召开,大厂推进民族自治地方科学发展的经验和成果得到国家民委领导和与会人员的高度评价。
探索科学发展的特色之路
在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我县意识到,只有结合实际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才能达到科学发展。为此,我县深入审视县情,首先解决思想理念要科学的问题。把握行政特制,强调民族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明确加快发展、壮大实力是大厂的中心任务,坚持用科学发展的旗帜凝聚各族干部群众的意志;把握阶段特征,认识到大厂所处工业化中期初级阶段正是加速推进工业化和产业资本积累的时期,要追求好、坚定快、以快促好,以增量带调整,以发展促“转变”;把握区位特点,推动区域规划、主导产业、城市功能等全方位对接北京,推进交通通讯、城市公交、结算体系等同城化,实现变区位优势为发展优势;把握结构特性,认识到大厂城乡二元结构的“双重性”,坚持借势北京追赶北京,以缩小与北京的差距带动解决自身城乡矛盾,以融入区域一体促进县域城乡一体化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理性审视和实践探索,形成了“内开外合、图强求精”的主体战略,确立了“京东现代产业高地、民族特色文化名城、滨水生态和谐家园”的发展定位,形成了“科学规划引领、创新创先驱动、开放开发带动、园区项目支撑、基层基础保证、统筹协调运行”的工作思路,引导大厂开辟了后发崛起、富民强县的崭新局面。
创新科学发展的实现形式
思路好在实践,愿景美须实现。后发地区要崛起图强,关键是改革创新、开放融合,运用经济规律和市场法则,把有限地域变为无限发展空间。创立规划体系。坚持“先发靠政策、后发靠规划”的理念,委托北京通州新城规划的设计单位做大厂空间战略规划,委托中规院做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委托国外著名规划设计机构做新城区规划和标志性建筑设计,形成了从空间到产业、从总体到专业的规划体系,成为河北省规划体系最完整的县域之一,为科学发展提供了依据;创建产业载体。在重新规划和重点建设省级大厂工业园区的同时,新开辟省级潮白河工业区,设立河北大厂新兴产业示范区,创办大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形成了176平方公里的县域拥有3个省级园区的开发格局。近几年来,用于园区基础功能、配套建设投资逾40亿元,相继引进了首钢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金隅新型环保建材园、康师傅食品工业园、中华电动车城等一批投资几十亿、上百亿的项目。2010年,园区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贡献率占到全县的80%以上;创新体制机制。按照“对接市场才能优化发展方式”的理念,引进了华夏集团、首钢集团等战略投资者进行区域开发、配套建设和专业招商,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园区开发建设模式,实现了更好更快的开发建设;创优发展环境。按照“创意水乡、皇家牧场”的概念创建生态环境,坚持生态就是生产力、生态就是竞争力的认识,树立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项目准入门槛,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实施垃圾、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加快县域河流综合治理,实施植树造林和园林景观工程,构建县域“水、田、林、城”的绿色空间。同时,按照全域城市化和“与京同城化”创建功能环境,全面实施供水、供热、供气等基础建设,以公交、电信、金融服务等为重点的功能设施日益完善,大通路、福喜路等一批与周边交通并网的道路工程建成通车。坚持村改为民,唱响“好位置、好房子、好生活、好体面”,稳步实施新民居社区建设,在建新民居近30万平米。坚持干群团结促进民族和睦打造人文环境。全县各族群众始终以“两个共同”为己任,坚持民族平等和责任共担,在思想政治上求同,在团结发展上与共,在改革建设上奋发进取,在大是大非上旗帜鲜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涵养了大厂特色的人文精神,形成了“心连心、手足情、一家亲”的和谐局面,成为大厂崛起争先的基本保障。
实现科学发展的惠民目的
叫响“群众利益是根子、群众表情是镜子、群众满意是尺子”,积极探索建立以民生为导向的发展方式和以民意为导向的工作方式,并按照“年年办实事、时时解难题、推进制度化”的工作格局,着力解决“百姓急需、社会公益、城乡统筹”方面的突出问题,确保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一是把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作为首要民生工作。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武装干部群众,编印《民族宗教政策干部读本》,每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利用“一报两台百站”宣传引导群众,以争创全国少数民族科学发展示范区为目标,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推动形成“两个共同”的政治基础和社会氛围。二是坚持尊重民意兴办惠民实事。公教人员工资水平由全市中游进入县级前列,城乡居民收入由低于全市平均达到中上水平,教育事业由全省为数不多的无省级示范高中到跻身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县”,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功能由滞后状况发展到城乡一体、与京同城;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全县城乡群众集中统一供水、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孤儿集中抚养、贫困残疾人和农村困难群众危房集中统一改建;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水平全省领先,劳动就业水平省市居先,教育布局调整省市创先,公共医疗服务水平实现全市先进,计生服务达到全国优质,双拥工作和县城文明创建首获省级荣誉称号。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十五”末的9473元增加到2093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4981元增加到7696元。2006年以来,我县累计兴办惠民实事113件,总投资达14亿元,城乡居民人均超过1万元。三是坚持制度保障提升生活品质。积极探索建立保障民生的制度体系,加快网络扩面,推进城乡并轨,社会保障由“十五”时期的7项增加到省市领先的18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市领先,农村主要干部养老保险、失地农民安置保障等全省率先,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国居先,并在省市率先实现城乡覆盖。